藏北草原上有了地产蔬菜
- 时间:
- 浏览:63
- 来源:飘花电影院
許維政一傢在尼瑪縣已經生活第四個年頭瞭,他從老傢四川來到這裡,就是為瞭種菜。“這裡之前是沒有蔬菜的,有個笑話,過去這裡的牧民都說青菜是草。”初見老許,矮壯的身材、黝黑的面龐,不聽他說話,真以為是當地牧民。他的十一座大棚在縣城邊排成一排,也是本地的獨一份,之前縣城吃菜都是通過貨車由那曲市運來。
四年前,尼瑪縣建好瞭大棚,可沒人懂技術、會管理。“荒著太浪費,而且蔬菜從外邊運太貴瞭,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雖然之前從沒人在這種過菜,但老許的性子就像藏北草原富二代精品國產app軟件下載的風,既倔又烈:“不試試怎麼能知道種不種得活。”
經過幾年的艱辛探索,如今大棚裡小油菜、黃瓜、豇豆、韭菜等10多個品種的蔬菜,為荒蕪的藏北草原平添一抹綠意。“這是縣裡幾傢飯店今天預定的菜,趁中午前要送過去,有萵筍、韭菜、菠菜、小青菜,還有西紅柿。”老許說,高原種菜確實不容易,特別是這麼高的海拔,積溫不夠,每年也就能種上半年時間。還有水質問題,剛接手第一年就顆粒無收,他請瞭專傢過來看,才明白是水質不行,又打井灌溉,從頭來過。
“現在好多瞭,你看我這個棚的小白菜,一年能收上五茬,邊上種的西紅柿,四五千斤的產量不成問題。”老許說,“過去這裡的老百姓沒幾個吃蔬菜的,因為貴。”正說著,周邊村子的紮西拉姆就過來買菜瞭:“從他開始種菜,我就一直在這買,離得近,還便宜。”現在老許的十多座大棚已經能夠滿足縣城部分的蔬菜需求和周邊三個村農民的需要。
從本地不產蔬菜到能夠種出十多種菜,空白的填補沒有苦幹、琢磨是不行的。而最主要的,還是蔬菜種植成功的示范帶動作用,自從這裡種出瞭蔬菜,全縣各鄉鎮的設施蔬菜項目也陸續開始實施。
蔬菜產業一直是西藏農牧業的短板,多年來靠天吃飯,一半以上的區域產不瞭蔬菜,至今蔬菜達不到自給自足,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是西藏幾代人的共同回憶。在中央第五次、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西藏是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後,西藏人民餐桌上的“老三樣”開始變出瞭新花樣,雞鴨魚肉、各種新鮮蔬菜正在藏區人民餐桌上占據一席之地。